标签:电脑基础教程,电脑基础知识入门,http://www.5idzw.com
看图识CPU及什么样CPU最棒,http://www.5idzw.com
《电脑报》硬件评测周刊资深编辑王诚,多年的评测工作使他拥有了丰富的硬件知识和实践经验,对硬件也有独到的理解。
啥样的CPU才叫棒?按照不管是黑盒还是白盒的理论,只要是测试软件跑得快的CPU就是好样的。测试的确可以从理论上了解CPU性能高低,但需要注意的是,你忘记了能耗这个概念。性能当道的时代早已过去,真正棒的CPU是要性能、能耗两手抓的,我们称之为效能。今天琪琪老师(以下简称琪)就请了《电脑报》硬件评测周刊资深编辑王诚(以下简称王)给大家上一课。
看图识CPU
CPU Logo:指的是处理器标志。Intel和AMD每推出一个系列的处理器产品,都会为它们归类取名,比如以前的奔腾、现在的酷睿2、速龙等。除了名字,厂家还会为这个系列设计专用的标志。




Intel CPU Logo:这是目前Intel公司主流处理器Logo,从左至右是酷睿2双核处理器、奔腾E双核处理器、赛扬处理器。市场定位和价格也是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从高到低。
AMD CPU Logo:这是AMD公司目前采用的几个处理器Logo,从左至右是弈龙处理器(目前所知包括四核、三核处理器)、速龙双核处理器、速龙单核处理器。
什么是“效能”
琪:前两期我们谈了一些关于CPU性能的内容,最近突然又冒出个“效能”的词语。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讲很陌生,能先谈谈什么是“效能”吗?
王:“效能”一词最近比较流行。对于CPU来说,“效能”解释有两种,一种说法是指性能,性能强劲,效能就高。比如Athlon64 ×2 4400+和Athlon64 ×2 4000+,两者同属一个公司同系列产品,由于前者主频为2.3GHz高于后者2.1GHz的频率,缓存等参数一致,就可以下结论Athlon64 ×2 4400+效能强于Athlon64 ×2 4000+;另一种说法也是我赞同的,效能由性能和功耗之比决定。比如两个不同版本的Intel Pentium D 960双核处理器,老版本的热设计功耗达到130W,后来Intel就对CPU进行改进,推出了一款参数相同(性能相同)、功耗为95W的Pentium D 960。当它们都满负荷时,效能就有了高低之分,后一代的Pentium D 960就比前一代的棒。
如何判断“效能”高低——性能篇
琪:我也比较赞同效能的第二种说法,由性能和功耗两者决定。以前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影响CPU性能的参数,比如主频、缓存等。只要这些参数够高,性能就能好起来。
王:如你所说,我们可以假设性能是“分子”,功耗是“分母”,它们的“比值”为效能。“分子”越大,“分母”越小,“值”肯定就高。主频、缓存等都是影响性能的主要因素,但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CPU的性能,比如指令集、流水线、每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。
熟悉又陌生的指令集
说它熟悉是因为指令集和我们见过几次面;说它陌生,是因为大家谈论时都不常提到它。指令集是指在设计CPU的时候,需要规定一些与其他硬件配合的指令。通过指令集,处理器可以传递信息、控制计算机系统。后来电脑应用环境复杂了,游戏、多媒体等“一拥而上”,老的指令集已经不能高效表达游戏、多媒体等复杂意思,增加指令集顺理成章,所以我们才会在CPU-Z中看到越来越多的指令集。

CPU-Z中显示的几种指令集
流水线按需设置
在前几节课我们还讲到了频率这个概念,流水线和频率联系是比较紧密的。同样举例说明,现代化工厂都是流水线生产,如果生产一个产品需要10道工序,每道工序需要1秒钟,那当生产线正常运行,每秒钟就会产出一个产品。如果分成20道工序,每道工序只要0.5秒就可以完成任务,当生产线正常运行,0.5秒就会产出一个产品,生产速度比以前快了。CPU也是如此,为了提高工作速度(频率),CPU就会按需设置一定流水线的级数。
小贴士:流水线级数越多就越好吗?
流水线多,提升工作速度是明显的。只不过也有一个隐患,一旦流水线中有人出了错,那么生产出的产品就会不合格,导致其余的人做了无用功。所以就要在流水线长度和出错率上找一个平衡点。Intel和AMD就根据自身产品,定了不同级数的流水线。比如酷睿2处理器就采用了14级流水线。
每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
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适当增加流水线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频率,但总工作量不只是某一段时间做多少次决定的,每次做多少工作也是重要指标。这里的每次做多少工作就是指的每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。这也是为什么酷睿2处理器要比同频率的Pentium D处理器性能强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
酷睿2 E4300(左)主频和Pentium D 925相比差了1.2GHz,但性能却强于Pentium D 925。每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数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如何判断“效能”高低——功耗篇
琪:上面的讲解,让同学们增长不少见识。我们再来谈谈“分母”——功耗。
王:不少人都认为“分母”是热设计功耗(表示这个CPU系列中最强版本满负荷时的功耗)。其实这是不正确的,厂家在生产CPU的时候,“故意”加了节能技术。当我们玩大型3D游戏,CPU就会以高性能、高功耗的状态运行。当我们处理文档时,CPU就会适当“休息”,功耗也会降低。所以功耗是一个动态的概念,随着人们的应用改变而改变。
这些节能技术,Intel称为“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y”,简称EIST,中文名智能降频技术,AMD称为“Cool&Quiet”技术,中文名凉又静。两个节能技术基本上是类似的,都是通过调节倍频、降低CPU工作电压,达到CPU节能的目的。而且随着节能技术智能化,调节能耗的频率达到30次/秒,这可以增强CPU频率和能耗调整的同步性。
小贴士:开启节能技术
开启SpeedStep的方法很简单,开机进入主板BIOS设置界面(开机时根据屏幕提示按下DEL键或者F2键),选择CPU设置项,将SpeedStep选项设置为“Enable”或者“Automatic(自动)”,然后保存设置退出,重启系统即可。
Cool&Quiet开启也非常类似,进入BIOS界面后,选择“Advanced Chipset Features”→“CPU Feature”,把“AMD K8 Cool&Quiet control”选项设置为“Auto”即可。

在BIOS中开启SpeedStep
写在最后
想必大家应该对效能有了一定的了解,不会再犯性能至上的错误了。随着人们节能意识的增强,效能最终会取代性能成为衡量CPU好坏的标准。关于CPU的课程就告一段落,如果你对硬派学堂的内容以及讲解方式有什么意见和建议,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告诉我,邮箱pcw-club@vip.sina.com。,看图识CPU及什么样CPU最棒
啥样的CPU才叫棒?按照不管是黑盒还是白盒的理论,只要是测试软件跑得快的CPU就是好样的。测试的确可以从理论上了解CPU性能高低,但需要注意的是,你忘记了能耗这个概念。性能当道的时代早已过去,真正棒的CPU是要性能、能耗两手抓的,我们称之为效能。今天琪琪老师(以下简称琪)就请了《电脑报》硬件评测周刊资深编辑王诚(以下简称王)给大家上一课。
看图识CPU
CPU Logo:指的是处理器标志。Intel和AMD每推出一个系列的处理器产品,都会为它们归类取名,比如以前的奔腾、现在的酷睿2、速龙等。除了名字,厂家还会为这个系列设计专用的标志。




Intel CPU Logo:这是目前Intel公司主流处理器Logo,从左至右是酷睿2双核处理器、奔腾E双核处理器、赛扬处理器。市场定位和价格也是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从高到低。
AMD CPU Logo:这是AMD公司目前采用的几个处理器Logo,从左至右是弈龙处理器(目前所知包括四核、三核处理器)、速龙双核处理器、速龙单核处理器。
什么是“效能”
琪:前两期我们谈了一些关于CPU性能的内容,最近突然又冒出个“效能”的词语。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讲很陌生,能先谈谈什么是“效能”吗?
王:“效能”一词最近比较流行。对于CPU来说,“效能”解释有两种,一种说法是指性能,性能强劲,效能就高。比如Athlon64 ×2 4400+和Athlon64 ×2 4000+,两者同属一个公司同系列产品,由于前者主频为2.3GHz高于后者2.1GHz的频率,缓存等参数一致,就可以下结论Athlon64 ×2 4400+效能强于Athlon64 ×2 4000+;另一种说法也是我赞同的,效能由性能和功耗之比决定。比如两个不同版本的Intel Pentium D 960双核处理器,老版本的热设计功耗达到130W,后来Intel就对CPU进行改进,推出了一款参数相同(性能相同)、功耗为95W的Pentium D 960。当它们都满负荷时,效能就有了高低之分,后一代的Pentium D 960就比前一代的棒。
如何判断“效能”高低——性能篇
琪:我也比较赞同效能的第二种说法,由性能和功耗两者决定。以前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影响CPU性能的参数,比如主频、缓存等。只要这些参数够高,性能就能好起来。
王:如你所说,我们可以假设性能是“分子”,功耗是“分母”,它们的“比值”为效能。“分子”越大,“分母”越小,“值”肯定就高。主频、缓存等都是影响性能的主要因素,但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CPU的性能,比如指令集、流水线、每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。
熟悉又陌生的指令集
说它熟悉是因为指令集和我们见过几次面;说它陌生,是因为大家谈论时都不常提到它。指令集是指在设计CPU的时候,需要规定一些与其他硬件配合的指令。通过指令集,处理器可以传递信息、控制计算机系统。后来电脑应用环境复杂了,游戏、多媒体等“一拥而上”,老的指令集已经不能高效表达游戏、多媒体等复杂意思,增加指令集顺理成章,所以我们才会在CPU-Z中看到越来越多的指令集。

CPU-Z中显示的几种指令集
流水线按需设置
在前几节课我们还讲到了频率这个概念,流水线和频率联系是比较紧密的。同样举例说明,现代化工厂都是流水线生产,如果生产一个产品需要10道工序,每道工序需要1秒钟,那当生产线正常运行,每秒钟就会产出一个产品。如果分成20道工序,每道工序只要0.5秒就可以完成任务,当生产线正常运行,0.5秒就会产出一个产品,生产速度比以前快了。CPU也是如此,为了提高工作速度(频率),CPU就会按需设置一定流水线的级数。
小贴士:流水线级数越多就越好吗?
流水线多,提升工作速度是明显的。只不过也有一个隐患,一旦流水线中有人出了错,那么生产出的产品就会不合格,导致其余的人做了无用功。所以就要在流水线长度和出错率上找一个平衡点。Intel和AMD就根据自身产品,定了不同级数的流水线。比如酷睿2处理器就采用了14级流水线。
每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
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适当增加流水线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频率,但总工作量不只是某一段时间做多少次决定的,每次做多少工作也是重要指标。这里的每次做多少工作就是指的每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。这也是为什么酷睿2处理器要比同频率的Pentium D处理器性能强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
酷睿2 E4300(左)主频和Pentium D 925相比差了1.2GHz,但性能却强于Pentium D 925。每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数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如何判断“效能”高低——功耗篇
琪:上面的讲解,让同学们增长不少见识。我们再来谈谈“分母”——功耗。
王:不少人都认为“分母”是热设计功耗(表示这个CPU系列中最强版本满负荷时的功耗)。其实这是不正确的,厂家在生产CPU的时候,“故意”加了节能技术。当我们玩大型3D游戏,CPU就会以高性能、高功耗的状态运行。当我们处理文档时,CPU就会适当“休息”,功耗也会降低。所以功耗是一个动态的概念,随着人们的应用改变而改变。
这些节能技术,Intel称为“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y”,简称EIST,中文名智能降频技术,AMD称为“Cool&Quiet”技术,中文名凉又静。两个节能技术基本上是类似的,都是通过调节倍频、降低CPU工作电压,达到CPU节能的目的。而且随着节能技术智能化,调节能耗的频率达到30次/秒,这可以增强CPU频率和能耗调整的同步性。
小贴士:开启节能技术
开启SpeedStep的方法很简单,开机进入主板BIOS设置界面(开机时根据屏幕提示按下DEL键或者F2键),选择CPU设置项,将SpeedStep选项设置为“Enable”或者“Automatic(自动)”,然后保存设置退出,重启系统即可。
Cool&Quiet开启也非常类似,进入BIOS界面后,选择“Advanced Chipset Features”→“CPU Feature”,把“AMD K8 Cool&Quiet control”选项设置为“Auto”即可。

在BIOS中开启SpeedStep
写在最后
想必大家应该对效能有了一定的了解,不会再犯性能至上的错误了。随着人们节能意识的增强,效能最终会取代性能成为衡量CPU好坏的标准。关于CPU的课程就告一段落,如果你对硬派学堂的内容以及讲解方式有什么意见和建议,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告诉我,邮箱pcw-club@vip.sina.com。,看图识CPU及什么样CPU最棒
上一篇:四核处理器(CPU)详细了解